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

讀經濟學英文

2013年11月16日 曾國平 經濟3.0 讀經濟學英文 周末的《經濟3.0》題材比較輕鬆,不談政經大事,少講經濟理論;不論政治立場,多讀本港新聞有害身心,周末期間如無示威集會參與,宜在家中讀讀消閒文字,降下血壓。 今個周末,跟讀者講英文。 港人愛學英文:學生、上班族、家庭主婦、退休人士,或被迫或自願,都要學英文。本地人學英文講成本效益:只求夠讀夠講、可寫可聽,什麼文化底蘊,什麼舞文弄墨,可沒有時間跟你慢慢鑽研。求捷徑,尋秘訣,成果要明顯,效率要高。本欄幾位經濟學者,沒有太多文化包袱,不會慨嘆港人學英文的快餐式態度,不會苦勸讀者啃下一千幾百頁的悶蛋名著。 學語文講成本效益,有何不可?語文者,人力資本也,是賺錢升職的工具。至於語文的消費功能,如看小說感動、讀詩歌流淚之類,人人感受深淺不同,不必強求。誠如伏爾泰《憨弟德》所云:「只有傻瓜才盲目欽佩名作家。於我來說,我閱讀只求快樂。」對文字沒有特別感受者,求實用無可厚非。 本地人學英文找老師,首選鬼佬,半唐番次之,是迫不得已的選擇。這樣的喜好不無道理,但有一點要留意:本地人先天不足,學英文須後天努力,聽讀寫講稍有眉目,靠的是七分努力三分技巧,克服困難的經驗有參考價值;相反,老外的母語是英文,除非受過特別訓練,未必會明白本地人學英文的苦處。 我這個百分百本地人,初中英文幾乎不及格,大學時讀不懂一本英文小說,到美國讀研究院初期更是口齒不清。劫後餘生,到了今天在英語環境中謀生,天天寫天天講,不算運用自如,但未致辭不達意。我的艱苦經驗,對讀者也許有些參考價值。 可參考《經濟寫作》 先從英文寫作談起。我要介紹一本不夠100頁的書,適合繁忙的港人參考。這本小書,每節只有一兩頁,每天乘車、如廁時翻一翻,效用無窮也。書名叫《經濟寫作》(Economical Writing),作者是Deidre N. McCloskey,2000年第二版,Waveland Press出版。 書名一語雙關,既談經濟學者要留心的寫作技巧,也論及簡潔(economical)寫作要注意的地方。讀者不是經濟學者不打緊,書的內容放諸四海皆準,從學生做習作,到白領寫報告,一律合用。 作者McCloskey是傳奇的經濟學家,主要研究經濟史,著作質量並重。作者本名Donald,哈佛畢業,在芝加哥大學教過書,1995年做了變性手術成了Deidre,是當年學界的大新聞。McCloskey重視寫作技巧,尤其注意修辭學(rhetoric),數十年來苦口婆心勸經濟學者多讀多寫。 書中有31條寫作戒律,今天只談比較實用的三條。 新論點要開新段 第十四條為「段落要有論點」(Paragraphs Should Have Points)。寫作分段不是亂來的,有新論點要開新段,不要將太多的訊息擠到一段裏面,也不要寫新詩似的將論點分得太細太散。講實際的McCloskey指出分段有致的好處:「讀者的注意力渙散之時,跳讀之時也,會跳到下一段。若果你的段落太長,讀者跳到了下一個分段,就把你大堆的東西都略過不看了。」 (The reader will skip around when her attention wanders, and will skip to the next paragraph. If your paragraphs are too long...the reader will skip a lot of your stuff to get to the next break.) 第十九條為「寫完整句子」(Write in Complete Sentences)。句子有頭有尾,意思齊全,是基本的寫作要求。句子殘缺不全有什麼問題?McCloskey從心理學角度指出,句子的意思不完整,就如引起讀者的期待,但又無所表示(It's a matter of not raising expectations that you don't fulfill)。就如街上碰見朋友,朋友先跟你說「尋日我睇報紙睇到」,之後沉默不語,你會好奇問朋友在報紙上讀到什麼,更會懷疑朋友是否精神有問題。 第二十四條為「朗讀、大聲朗讀」(Read, Read Out Loud)。寫的文章過不過關,朗讀一次即知。聽來節奏古怪,像黑膠唱片跳線,宜修改。聽來長短有致,像新聞報道或電影旁白,有看頭。培養英語節奏的觸覺,靠的是多朗讀好作品(如這本小書),口到耳到,漸漸化成寫作能力。 倒過來說,詞窮理盡者往往要利用拙劣的技巧去掩飾空洞的內容,段落亂分兼句子不全,但求讀者快快看完,看完不明所以,朗讀也只落得上氣不接下氣的下場。香港政府的報告、高官的演辭文字拙劣,也許是劇情需要,匆匆將欠說服力的論點胡扯一番,蒙混過關息事寧「民」也。 作者為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