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

乳癌篩檢切勿包括癌指數

2013年11月5日 王家瑜 婦女須知 乳癌篩檢切勿包括癌指數 從信箱收到身體檢查的傳單,打開一看,其中一項是「乳房癌指數(Breast Tumor Marker)」——看似相當平常,一般人都認為以癌指數(Tumor Marker)來查找有否乳癌是很自然的事呀﹗ 可是外科專科醫生指出,有些病人的癌指數合格,卻在半年後診斷有乳癌硬塊;原來癌指數不適用於未確診的乳癌檢查,因為其數字高低未能反映實際狀況。假如沒有經過醫生解說,市民隨時錯過治療機會,或誤以為有病而虛驚一場。 癌指數是指以抽血檢驗當中的特殊蛋白質數量,因為癌症可令這些蛋白質增加;蛋白質數量愈高,癌細胞愈活躍,指數便愈高,而癌症期數與癌指數是成正比的。 然而外科專科醫生熊維嘉表示,癌指數並不適用於作為乳癌的篩檢;不同的癌症可在血液製造不同的蛋白質,而乳癌的蛋白質名為CA15-3,可是乳癌的癌指數是低敏性的,即檢查結果不準確,用在已確診的一期病人的身上,只得一成出現呈陽性反應。 而已經確診的二期病人身上,亦只有兩成呈陽性。所以,以抽血檢查癌指數來查找乳癌,是不會有準確答案的。 曾有病人出現硬塊,往內地作抽血檢查,報告顯示CA15-3的水平正常;然而半年後病人漸覺不妥,硬塊已達直徑兩厘米,估計做檢查時硬塊已有直徑一厘米,於是在港求醫,始發覺身患乳癌,報告結果未能使病人盡快作進一步檢查,結果延誤治療機會。 報告「正常」卻有硬塊 熊醫生指出,在任何情況下,不應該在有病徵的情況下只以抽血作檢查,或無病徵的情況下當成篩檢;正確程序應為出現硬塊後,以X光檢查再加上抽組織檢查,才可準確知悉實況。 如已證實為乳癌一期,在量度癌指數之後,可以對照之後指數的數目及治療過程,以察知治療是否有效減少癌細胞,所以癌指數的功用是監察治療。不過先決條件是本身的癌指數高企,才可以觀察得出其變化。 另外,用在部分的癌症檢驗,癌指數可呈現有效的結果,例如是肝癌的甲胎蛋白(AFP),只要市民本身有高危因素,如乙型肝炎、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,就有須要進行癌指數檢查。 乳房造影兩年一次 熊醫生絕不建議市民在抽血後一次過檢查所有癌指數,因為醫生須按照病人病徵、家族病史及其他疾病來決定檢查方法,絕不能單以抽血化驗作「大包圍」檢查;所以如非醫生要求,一般市民作乳癌篩檢時,不應將抽血檢查癌指數包括在內,而正確的乳癌篩檢應包括乳房造影(Mammogram)、醫護人員檢查及自我檢查。在香港,四十五至五十五歲女士罹患乳癌的人數急升,故此女士在四十歲開始接受篩檢,是最恰當的時機。 乳房造影以X光進行,有市民擔心會帶來輻射影響,熊醫生解釋乳房造影本身的輻射量極少,而香港乳癌基金會建議女士在四十歲後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造影,不會引發癌症,所以女士毋須過份頻密檢查,或於年輕時就進行篩檢,以減少接受輻射的機會。 X光是乳癌篩檢必做的檢查,最多科學數據指乳房造影可較為準確找出癌症,降低死亡率,暫時未有其他代替。 磁力共振檢查高危 除了按時進行乳房造影,再加上醫護人員檢查及自我檢查,已足夠女士提防乳癌的侵襲。不過,高危人士或極高危人士,可能須要每年一次乳房造影,甚至要加上磁力共振檢查。 熊醫生指高危因素包括家人曾有乳癌歷史,家人於年輕時病發,或個人已知有基因突變。基本上,乳房造影如顯示一切如常,理論上市民便可放心;不過,就算檢查發現乳房有異,亦毋須立即恐慌,因為多數個案亦為良性,不過仍須進一步檢查後確認。 如對檢查結果有疑問,市民可否多找一名醫生諮詢?熊醫生表示可尋求熟悉乳房造影的放射專科醫生建議,因為他們觀察X光片的經驗十足,即使只有細微處不妥亦能找得出來。 3D造影看得更清 現時普遍以2D乳房造影為市民檢查,以儀器將乳腺擠壓,造影時令重疊的乳房組織分開,能較易找出癌症;至於近年出現的3D乳房造影,可從不同的角度為乳腺造影,能將乳房組織分層拍攝,免去組織重疊的麻煩,提升清晰度。本港暫時只得聖德肋撒醫院及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有此設備。 熊醫生又指出,對於乳腺密度稠密的女士,因為本身組織可遮擋腫瘤,現時可以2D乳房造影加上超聲波檢查來確認腫瘤位置,而3D乳房造影亦可以解決此一方面的困難。 然而市民不必刻意追求3D乳房造影檢查,因此技術仍在起步階段,一來儀器以西方女士為標準,來到亞洲地區後須再作研究,此外,3D乳房造影的過程比2D更花時間,可增加市民接收輻射的機會。 乳癌篩檢的迷思 上周10月31日本版一篇名為「一人獲益的代價」的專題指出,乳房造影篩查可以帶來「過度治療」的問題,即病人接受治療與否,亦不會改變些什麼,因為硬塊生長緩慢,病人直至自然死亡或因其他疾病死亡,乳癌亦未病發過。 然而篩檢可令這些病人接受過度治療,無端帶來身心痛苦。熊醫生表示,本地因乳癌篩檢引致過度治療的研究不多,但肯定中國及香港亦有此情況出現,他亦指篩檢可能有漏網之魚,錯過了有癌症的病人,從而使她們沒有在早期得到治療。 沒有人知道誰是被過度治療或錯過治療的一個,而有很多個案在篩檢時找到癌症,市民須約見專科及抽組織後,才知道是良性抑或惡性腫瘤;不過就算結果顯示並無癌症,但在得知結果之前,內心充滿焦慮。 據外國研究證實,在所有乳癌篩檢之中,有一成是過度治療的,但熊醫生表示有九成在將來有機會病發;篩檢的確能幫助大部分人獲得治療,免卻死亡威脅,所以要從中取得平衡。 撰文︰王家瑜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